首页 > 高三语文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游晋祠记刘大櫆①①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游晋祠记刘大櫆①①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高三][语文]

2021-12-21   答题:高三语文(盛老师)

【题目】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游晋祠记

刘大櫆

①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祠西为悬瓮山,山之东麓有圣母庙。其南又有台骀祠,子产所谓汾神也。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大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予与二三子攝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②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山海经》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称晋阳。昔智伯决此水以灌赵城,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唐高祖盖以唐公兴,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

③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祠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山川常在,而昔之人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

(注)①刘大櫆:清代,桐城派创始人之一;早年以布衣游京师,晚年归故里,一生很不得志。②沮洳(jù rù):潮湿。 ③厕:置。④一视:等量齐观。

1第①段从哪些方面介绍晋祠的?

2对第②段画线句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灌赵城,宋太祖平北汉都是晋水的大功绩。

B.智伯决此水以灌赵城,是晋水为害太大。

C.智伯灌赵城,宋太祖平北汉都是晋水的大罪孽。

D.宋太祖复因其故智平北汉,是晋水为利太大。

3文章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②段应画在前部分还是画在后部分,请简要分析。

4分条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地理位置;周围环境

2A

3画在前;第①段晋祠自然之美与第②段晋祠历史的辉煌,构成对晋祠完整的认识,为后部分的抒情作铺垫。

画在后;前半部分写晋祠的自然之美;后半部分抒发古今感慨,因第②段晋祠历史的辉煌和作者抒发的山川常在、昔人泯灭、浮生无定的感叹融为一体。

4】    描绘了晋祠的清幽、恬静的景色;    叙述了历史上晋阳出现的周成王封弟、宋太祖兴起和唐高祖起事的辉煌;    借助历史兴亡与山水常在的对立;    抒发人生无奈的感慨。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按照题目要求,认真阅读答题区间,划分层次,筛选关键词句。本文第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为“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介绍了晋祠的地理位置;第二层为“祠西为悬瓮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介绍了晋祠周围的环境;第三层为“予与二三子攝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介绍了“我”的游踪。介绍晋祠的是前两个层次。因此本题可概括为从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两个方面介绍了晋祠。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文意分析。本题画线句子为“昔智伯决此水以灌赵城,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这是一篇山水游记,作者写出了对美景(山水)的喜爱之情。“灌赵城”和“平北汉”都是借助了晋水的力量,文中用“甚哉!”对这两件事进行了肯定,“水之为利害也”中“利害”为偏义复词,有实际意义的是“利”,“害”起陪衬作用。因此,可理解为“智伯灌赵城,宋太祖平北汉都是晋水的大功绩”。故选A。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文段内容,了解大意,答题时先明确观点,再陈述理由。本题答画在前部分和画在后部分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第二段应画在前部分。第一段介绍了晋祠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如“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大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写出了晋祠的自然之美;第二段通过“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称晋阳。昔智伯决此水以灌赵城,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唐高祖盖以唐公兴,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列举了不同历史时期晋祠的辉煌;第三段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抒情,抒发了山川常在、昔人泯灭、浮生飘转无定的感叹;从内容方面来看,第一二段应该划归一个层次,这两段以记叙为主,写晋祠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的美,能让读者更全面的认识晋祠;从结构上来看,这样安排是为第三段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4本题考查探究文章写作意图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文本,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解答本题时可按照“描写了什么景,叙述了与之相关的什么事,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一模式作答。这是一篇山水游记,首段主要描绘了晋祠的清幽、恬静的美景,第二段叙述了晋祠历史的辉煌,第三段借助历史兴亡与山水常在的对立,寄托身世感慨,表达山川常在、昔人泯灭、浮生无定的感伤之情。考生依照以上分析,按要求分条书写答案即可。

译文:

太原西南方向八里左右,有一座叔虞祠。祠堂西面是悬瓮山,山的东面有圣母庙。庙的南面有台骀祠,就是子产说的汾水之神的祠堂。有泉从圣母神座之下向东流出,分左右二路。当地的人依着泉水凿二口井,井上建了亭子,并围上栏杆。现在左井已淹,泉水满地流淌,从井向东走,潮湿隐约可见,又走十余步看到溪水。溪水蜿蜒环绕祠堂南部,起初水流很小,越远处水流越大,灌溉田地将近上千顷。水是绿色的,清澈见底,水中小石排列整齐,看上去如同碧玉,游鱼在石缝间惬意地游来游去。水上有石桥,有爱凑热闹的人依曲折溪流搭建了像船一样的房子。大石边有高大的乔木,饱经沧桑的巨柏几十株,大的有十围粗,其中设置亭台佛屋,颜色鲜艳,月亮出来映照水中,尤其可爱。溪中大石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我与同游者整理衣襟登上溪水中大石头,有几个童子唱着歌也来到这里,不知他们叫什么名字,与他们并坐很久。

山腰有一座寺庙,依山形而建,恢弘大气,沿着石阶向上走,远远望去,远处的村落、树木、田地美的像一幅画卷,《山海经》说:“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周成王在唐地封赏幼弟,在晋水的北面,后来就改国名为晋。后来加入赵氏,称晋阳。以前智伯挖开河堤水淹赵城,宋太祖也用这个办法智平北汉。太厉害啊!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啊。唐高祖大概因为唐公兴,曾经在晋祠祈祷。平定天下之后,太宗亲写晋祠铭,立石来褒奖叔虞之德。现在这块石头在祠东,在它东面有宋太平兴国碑。

此次游览,因为我的兄长在徐沟做官,我偶然到他所在的官署,于是能尽情观赏。想到我距离太平兴国远,距离唐之贞观更远,追溯历史,到智伯及叔虞,又向上推及,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辈,茫然不知在什么时候。太原距离我家乡三千余里,我长久立在祠下,又茫然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山川常在,而过去的人都早已不知去向。人生飘忽辗转不定,而我有幸到这里游历,和鸟从天空飞过没有差别。然则生于这个时代,虽能建立超世绝俗的功勋,能赫然惊人,与今日的游览能等量齐观啊,谁又能分清这里面的忧愁和欢喜呢!于是我写下这篇文章。

最新文章
话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