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语文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雕①墙。从台上弹人...[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雕①墙。从台上弹人...[高三][语文]

2021-12-21   答题:高三语文(陆老师)

【题目】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赵盾、士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士会先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鉏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曰:“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

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狗名敖,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问其名,弗告;明亦因亡去。

(节选自《史记 晋世家》)

[注]①雕:画。②胹熊膰:煮熊掌。其肉难熟。③首山:即雷首山,又名中条山,在今山西永济。④宦:为臣隶。⑤毋及难:不会遭难。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盾常首山

(2)盾

(3)晋灵公赵盾酒

(4)伏士不能进而脱盾

2找出文中与“已而”意义相同的一个副词:_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

(2)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

4选文表现了赵盾_____________ 的品质。

5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质疑鉏麑槐下之叹的真实性:“鉏麑槐下之词,谁闻之欤?”你怎么看待《史记》的这种写法?

【答案】

1(1)通“畋”,打猎;(2)意动用法,认为……孝敬;(3)使动用法,赐给……喝;(4)终于,到底。

2

3(1)(我)已经为臣吏三年了,不知母亲是否还在人间,希望把剩下的一半留给母亲

(2)赵盾说:“抛弃人,使用狗,虽然凶猛有什么用呢!”可是,赵盾并不知道示眯明是在暗中保护他呢。

4】    忠诚(节俭或守礼节有法度)    仁义善良   

5①任何历史著作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烙印。司马迁撰述《史记》之时,文、史、哲仍处于混沌不分的状态,“文的自觉”的时代还没有来临。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记》当然不可能是绝对的“实录”。

②司马迁既是史学家,还是一代文学巨匠。托尔斯泰说:“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整个文学都是虚构出来的。”被中国古代小说家(尤其是历史小说家)视为取经的圣地的《史记》,具有文学性,当然就离不开虚构。但《史记》不像一般小说那样任意虚构,因为它首先是一部历史著作。

③从人物塑造来看,钱钟书曾说:“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显然这样的文辞是作者假言于书中人物,虽是假言,但不碍人物形象刻画,且其言也合情理。须知,古籍作者记录此类人物,其有个核心的思想,言或无,乃至人物虚拟,亦必为其核心思想服务。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本题(1)句中“田” 通“畋”,打猎;句意为:赵盾常在首山打猎。(2)句中“义”是意动用法,认为……孝敬;句意为:赵盾认为他很孝敬。(3)句中“饮”是使动用法,赐给……喝;句意为:晋灵公宴请赵盾(或赐给赵盾酒喝)。(4)句中“竟”终于,到底;句意为:埋伏的士兵不能前进,赵盾终于逃脱。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意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将词语回归原文,通过翻译句子,来确定虚词的意义;最后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意义一致的词语。本题题干中给出的“已而”一词,结合原文语境译为“不久、继而”。原文语句“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句意为:后来,他们又看见死人的手,于是又前去劝告。“已”是后来、不多时的意思,所以与“已而”意思相同的副词是“已”。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词有:①宦:做帝王的奴仆;不:同否,译为不;愿,希望;遗:留给;补充主语。②虽:虽然;何为,宾语前置,调整为“为何”,做什么,干什么;阴:暗中;为阴德:暗中报答恩德或暗中保护(他)。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全文,然后归纳概括出文中的主要事件,再结合对人物直接、间接的描写分析其形象特点。注意作答时用词要准确。由原文第一自然段中赵盾多次劝谏灵公,可以看出他的忠诚;灵公派鉏麑刺杀赵盾,鉏麑见其居处简朴,于是触树而死,间接表现他节俭、守法度。由原文第二自然段救助饿人示眯明,并被其孝敬感动,可以看出他的仁义善良,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准确理解出题者意图,明确要求;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对文本的解读,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组织语言进行分析阐释。本体题干中说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质疑鉏麑槐下之叹的真实性,并指出“鉏麑槐下之词,谁闻之欤?”,也就是说纪昀质疑《史记》作为一部史书,有违“实录”原则。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史记》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有其“实录”的美名,并且经过历史的检验,它在史学界的地位和价值不曾被撼动。对于纪昀的质疑,可以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司马迁既是史学家又是一代文学巨匠的身份特点、《史记》的文学性等几个方面来评价《史记》的这一写法。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选好角度言之成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十四年(前607),灵公长大成人了,非常奢侈,搜刮民脂民膏,用采画装饰宫墙。从高台上弹人,以观赏人们避开弹丸而取乐。厨师没把熊掌煮熟煮烂,灵公就发怒了,竟杀死厨师,让妇女抬着厨师的尸体扔出去,路过朝廷。赵盾、随会多次前去劝告,灵公根本不听;后来,他们又看见死人的手,于是又前去劝告。随会先去劝,灵公不听。灵公也担心他们,竟让鉏麑刺杀赵盾。赵盾内室的门敞开着,鉏麑看见赵盾的住处极其简朴(或举止守礼节、有法度),便退出来叹息道:“杀死忠臣,违背君王的命令,这罪都是一样的。”说完,头撞树身亡。

当初,赵盾常在首山打猎,曾看到桑树下有个饿极了的人。这个人叫示眯明。赵盾给了他一些食物,他只吃了一半。赵盾问他为什么不吃完,示眯明回答:“我已经为人臣隶三年了,不知母亲是否还在人间,愿把剩下的一半留给母亲。”赵盾认为他很孝敬,又给他一些饭、肉。不久,示眯明做了晋君的厨师。但赵盾不知道示眯明做晋君厨师一事。

九月,晋灵公宴请赵盾,埋伏好士兵准备杀死他,示眯明知道后,恐怕赵盾酒醉起不来身,于是上前劝说赵盾:“君王赏赐您酒,您只喝三杯就可以了。”想让赵盾赶在前面离开免于遭难。赵盾已经离去了,灵公埋伏的士兵还未集合好就先放出一条叫敖的恶狗。示眯明替赵盾徒手杀死了狗。赵盾说:“抛弃人,使用狗,虽然凶猛有什么用呢!”可是,赵盾并不知道示眯明是在暗中保护他呢。一会儿,灵公指挥埋伏的士兵追赶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的士兵,士兵不能前进,赵盾终于逃脱。赵盾问示眯明为什么救自己,示眯明说:“我就是桑树下那个饿汉。”赵盾询问他的姓名,他没有告诉。示眯明也因此隐遁离开。

最新文章
话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