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语文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春运和“创伤疗法”...[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春运和“创伤疗法”...[高三][语文]

2021-12-21   答题:高三语文(喻老师)

【题目】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春运和创伤疗法

朱大可

①动物迁移是自然界中诡异的现象之一。帝王蝴蝶的超大数量迁徙,澳大利亚圣诞岛1.2亿只红蟹的海岸移动,北极燕鸥往返7万公里的超长途飞越,总数曾达到60亿只的候鸽迁移,灰鲸长达1.8万公里的繁殖与觅食运动,旅鼠的看似愚蠢的自杀式“死亡行军”,东非角马长达5千公里的转场运动,都已创造地球生物史上的极限记录。而在诸多影像记录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北美驯鹿的事迹:近18万头驯鹿,每年从南部林区迁徙到位于北极苔原的繁殖区产犊,而后,不顾狼群和棕熊的捕猎,重返越冬区,完成长达数千公里的迁移,场面气势恢宏,惊心动魄。

②但所有这些伟大的长征,都无法跟人类的记录相比。在21世纪,地球生物的迁徙,已经被一个全新物种——“中国农民工”所彻底刷新。这种高等动物,在每年冬季1月到2月期间的40多天,往返于中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人数多达八亿,总流量超过34亿,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刻写了地球生物史的巅峰记录。

③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在规模、勇气和温顺程度上与中国人媲美。该物种面对捕猎者铁道部制造的购票障碍、昂贵票价、极度拥挤的运载空间,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难以想象的困苦,毫无畏惧、年复一年地往返于觅食区繁殖区之间,制造跨越空间的生命奇迹。

④不仅如此,这场大迁徙还提供了新的证据,证明人类拥有战胜旅途困境的智慧与机巧。今年流行的“春运神器”,除原始的手推车、小马扎、涂料桶、蛇皮袋、扁担和旧报纸外,又出现各种设计换代版,其中被媒体和网民大肆追捧的,有“硬座宝”、“鸵鸟枕头”、“大腿枕”、“贪睡支架”和“车颈枕”、“箱包防丢器”、“携带型集尿袋”、“开道惨叫鸡”、“拒踩铆钉鞋”、“充电宝”、“迷你麻将”以及“抢票软件”等等。所有这些发明物形成一条粗大的界线,对中国农民工跟迁徙性动物,做出了深刻的人类学分野。既然无力改变恶劣的春运体制,返乡者就只能利用外延工具,改善自己的生物性能,以适应严酷的长途跋涉。

⑤在那些“春运神器”中,有两件物品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其一是“大腿枕”,该枕头以特种海绵制成,其手感模仿人体皮肤及肌肉,甚至还有微隆的肚腩;另一神器叫做“鸵鸟枕”,其形状犹如一个臃肿的头套,可以用来遮光与隔音,该设计借用了“鸵鸟策略”的原理——在被天敌撵急了之后,鸵鸟总是把头一头扎进沙堆,以为自己看不到对方,而对方也就无法发现自己。这是农民工用以自我安慰的工具,从无法改变的严酷现实中,它搭建出一个临时而微小的乌托邦空间。

⑥撇开社会学家所称的外部迁徙动因,我们所要追问的是,究竟是什么“精神春药”在推动“中国驯鹿”——农民工的周期性返乡运动?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语,但正是“大腿枕”和“鸵鸟枕”揭示出中国春运的本性。它是一种声势浩大的乡愁,寄寓着底层劳动者对于故土、亲属、旧友的思念,并由这种思念而寻求团聚与重逢。在这样的文化诉求里,还应当包括对于所有过去生活痕迹的周期性缅怀。

⑦导致这种乡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农民工对未来的迷惘和和对现实的焦虑。鉴于东西部、城市和乡村的巨大落差,落后、破败、萧条和资源短缺的故土,无法承受他们的未来梦想;只有到东部发达城市谋生,才能获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空间。但□□基于户籍制度的限定,那些最辛勤的城市建设者,却无法成为新家园的主人,□□他们只能在两地之间狂奔,以搬运一个关于“家园”的文化幻觉。

⑧在某种意义上,春运就是“春晕”,也即一次农历新年期间的自我电击,可以将其视为最剧烈的创伤疗法。它利用一个混乱低效、放肆敛财的运输体系,和一种充满苦难的迁徙,来重申改变命运的必要性。每一次返乡,都是一次痛彻心扉的自我告诫,激励着农民工跟乡村道别,成为东部都市的未来居民。但这场悲剧的真正要害在于,无论都市还是乡村,都不是中国农民工的真正家园。只要农民工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地,这种钟摆式回家运动就将永不停息。

⑨深藏在这场空间运动背后的是时间的悲剧。拥有漫长历史的乡村,正在面临土壤贫瘠、人口流失、村社瓦解、资源殆尽的终局。就跟玛雅人的寓言一样,它宣喻了五千年的大变局,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唯一出路,似乎只能是告别乡村,走向“城镇化”的未来,通过无数小城镇的崛起,终结长途迁徙的理由。

1第1段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动物迁移的作用是_________

2第3段加点的“觅食区”和“繁殖区”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

3在第7段空格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A.因为……所以……

B.只要……那么……

C.既然……那么……

D.不但……而且……

4下列对于“春运神器”的价值解读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从人类学角度对中国农民工跟迁徙性动物做出深刻的分野。

B.为人类拥有战胜旅途困境的智慧与机巧提供了实际的证明。

C.这些外延工具实际还是证明了改变恶劣的春运体制的无力。

D.能够用它们发送自己的生物性能,以适应严酷的长途跋涉。

5根据要求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意思。

(1)第3段:迁徙之难;

(2)第4段:智慧之高;

(3)第5段:_________

(4)第6段:_________

6简述作者把春运视作“创伤疗法”的理由,并推断作者对该疗法的态度。

【答案】

1引出下文并为下文写更加声势浩大的中国农民工的迁徙做铺垫。

2    大都市    故土   

3A

4D

5    安慰之苦    乡愁之深   

6①利用春运来重申改变命运的必要性。②用每一次返乡,进行一次痛彻心扉的自我告诫,激励着自己跟乡村道别,为成为东部都市的未来居民而奋斗。

作者认为首先这是一场悲剧,并认为只要农民工找不到自己的理想地,这种悲剧就无法停息。这还是时间的悲剧,要结束这场悲剧,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能告别乡村,走向“城镇化”的未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理解段落的内容,明确段落在内容和位置上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组织语言分点作答。本题题干要求回答“第1段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动物迁移的作用”,题干中已提示段落内容为“浓墨重彩地刻画动物迁移”,位置在第一段,全文重点写中国农民工的迁徙,所以此段是引出下文并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将词语放到句中,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其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最后根据理解整理作答。本题要求分析第3段加点的“觅食区”和“繁殖区”分别指什么。结合第三段语境可知这里使用的是比喻的手法,需要找出二者的本体。“觅食区”和“繁殖区”指农民工每年迁徙往返的两个地方,结合第二段句子“往返于中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可知,“觅食区”是农民工想改变命运,努力工作的大都市;“繁殖区”是牵系乡愁、繁衍生命的故土。

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本题是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选项所给出的关联词语的类型及作用;然后回归原文,分析题干所涉及的语句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最后将选定的关联词语放到句中进行确认。本题涉及语句“基于户籍制度的限定,那些最辛勤的城市建设者,却无法成为新家园的主人”与“他们只能在两地之间狂奔,以搬运一个关于“家园”的文化幻觉”之间是因果关系。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指定内容,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认真审读题干要求,锁定信息范围;再将选项回归原文,一一认真分析比对,看是否有偷换词语、张冠李戴、主观拔高等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对于‘春运神器’的价值解读不符合原文的一项”,其中D项“能够用它们发送自己的生物性能”说法有误,原文第四段中说“返乡者就只能利用外延工具,改善自己的生物性能”。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概括段落主要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整体阅读并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给语段内容分层,并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最后进行筛选、合并、取舍后整理作答。作答时尽量做到明确、完整、简要、通顺。本题已给出3、4段的段意,概括5、6段段意时,形式上要尽量保持一致。第⑤段分两层,先写“春运神器”中,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的两件物品,再指出“这是农民工用以自我安慰的工具”。抓住“自我安慰的工具”“无法改变的严酷现实”“临时而微小”,可概括为“安慰之苦”。第⑥段采用设问形式,探讨迁徙原因。结合关键句“它是一种声势浩大的乡愁,寄寓着底层劳动者对于故土、亲属、旧友的思念,并由这种思念而寻求团聚与重逢”,可概括为“乡愁之深”。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并探究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分两问。解答第一问,先要认真审读题干要求;然后回归原文锁定答案涉及的内容区间,并将内容划分层次;最后筛选关键语句整理作答。本题要求简述作者把春运视作“创伤疗法”的理由,答案涉及内容在原文第八段,筛选出关键语句“它利用一个混乱低效、放肆敛财的运输体系,和一种充满苦难的迁徙,来重申改变命运的必要性。每一次返乡,都是一次痛彻心扉的自我告诫,激励着农民工跟乡村道别,成为东部都市的未来居民”,根据文段标点提示,可分两层整理作答。

解答第二问,要从感知理解文章内容入手,找出能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语句,再认真揣摩、仔细分析其中体现的情感倾向。本题题干要求“推断作者对该疗法的态度”,结合第⑧段中语句“自我电击”“最剧烈的创伤疗法”“这场悲剧”“要害在于”“只要农民工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地,这种钟摆式回家运动就将永不停息”,可看出作者希望这种“创伤疗法”终结。结合第⑨段语句“时间的悲剧”“告别乡村,走向‘城镇化’的未来”,可看出作者经过深层剖析指出终结它的方法。分两层整理答案即可

最新文章
话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