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一语文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高一][语文]

2021-12-21   答题:高一语文(顾老师)

【题目】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明白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风尚

C.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卑鄙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吾尝跂望矣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 欲人无惑也难矣       有宁越、徐尚、杜赫属为之谋

C. 可怪也欤!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 于其身也,则耻师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B. 《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C. 《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答案】

1C

2D

3C

4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C项,“位卑则足羞”的意思是“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所以“卑”是形容词作名词,译为“卑贱的人、低下的人”。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审题,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然后对选项一一辨析, 本题A项“而”,前一句是连词,表修饰;后一句是连词,表转折,却,可是。B项“之”,前一句是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是代词,代这、这类。C项“其”,前一句是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后一句是指示代词,那(些)。D项“焉”,都是语气词,相当于了,啊。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先审题,题干是“下列句中划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然后对选项一一辨析,再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本题A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教育的初级阶段。B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D项,“从而”,古义:跟从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A项,“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错,《劝学》选段中没有涉及“注重积累”。故选A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 什么 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最新文章
话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