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地理 > 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高三][地理]

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高三][地理]

2021-07-03   答题:高三地理(鹿老师)

【题目】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甲吠亩法有利于

A. 抗风透光    B. 保温通风    C. 抗旱保墒    D. 排水防涝

2与图1甲相比,乙吠亩法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主要优势是

A. 土壤水分充足    B. 昼夜温差减小    C. 风力侵蚀降低    D. 通风透光性好

3影响该地区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是

A. 热量    B. 光照    C. 土壤    D. 水分

 

【答案】

1C

2D

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生产因素。要求掌握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区分不同地区光、热、水等条件的差别。

1读图可知,图1甲吠亩法的特点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种吠亩法叫做“上田弃亩”,由于水往低处流,低处水分较多,把农作物种在沟里,有利于对农作物抗旱保墒。

2读图可知,甲为吠亩法的“上田弃亩”,主要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即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乙为吠亩法的“下田弃吠”,主要是在地势低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即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充分的通风透光。

3读图可知,吠亩法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一种以蓄水保墒为中心的抗旱耕作方法。图甲是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图乙是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因此,水分是影响图示该地区发展这种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

相似问题
最新文章
话题推荐